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3

阿米高:全球教育第一:沒有起跑線的幼兒教育

文章轉載自主場新聞20131113

幼兒園一角,我兒子與他好友每天在幼兒園最主要做的事:玩。

近年炒起芬蘭幼兒教育熱,源自芬蘭在過去幾屆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也取得第一,於是一大堆「芬蘭教育第一」之類的報導與書籍蜂擁而出。去年我帶住兩歲的兒子來到芬蘭留學,把他送入當地的公立幼兒園。曾有香港記者訪問我當地幼兒教育的情況,如查家宅般詳細問我幼兒園有甚麼教學活動、教師會做甚麼來、小孩有甚麼進步等等,我一提到教師會跟小孩做勞作,記者便追問我藝術教育在芬蘭幼兒教育是否很普及?其實那不過是普通勞作活動,我相信香港所有幼稚園都必定有,也不是一種教育法便能總結幼兒教育的經驗。

要是把香港那種「教師教甚麼,小孩便直接吸收甚麼,學會甚麼」的線性思維套入芬蘭的處境,只集中看教師做甚麼,那是不會找到芬蘭幼兒教育有特別之處,甚至乎記者初時不明白為何我會答:「小孩在幼兒園裡做得最多的事,其實是玩。」每天小孩都有大量的自由活動時間,選擇玩玩具也好,讀書也好,穿不同衣服玩角色扮演也好,甚至我兒子試過在自由時間睡覺和在沙堆上曬太陽。

那種玩,不是香港口號式的「愉快學習」「以遊戲為教學方法」那種有前設的玩,而是給小孩自由時間,由他自己選擇玩甚麼。幼兒園裡有各種坃具,包括毛公仔、車、LEGO、玩具廚房、board games、堆沙用具、玩雪用具等等;有時老師也會陪他們玩,教他們如何玩。室內佈置也近似家居一樣,沒有那種香港幼兒園用的矮枱矮椅,全都是飯枱高身椅,教師也有安排小組活動,但所佔時間不多,平均每天最多只有一小時,做的都是勞作、唱遊、畫畫,不是學生字、學心算。於是我接受訪問時,記者還反問我:「你不會擔心你兒子跟不上進度嗎?」

Well,這就是芬蘭幼兒教育的重點--沒有劃一的標準線。進度不一定跟住官方標準線,也可以是按小孩自己本身的成長情況來作評估。去年我兒子初到芬蘭,一句芬蘭語都不懂,猶如香港的南亞裔或內地新移民學童。我們住的地方也是新移民多聚集的區域,兒子同班已有好幾個孩子來自俄羅斯、英國、菲律賓等,同樣不會說芬蘭語。然而幼兒園內,沒有語文課/芬蘭語課,每天都是玩,但老師強調小孩是「learn by doing」,去廁所時老師就重覆「廁所」的芬蘭語,食飯時老師就重覆各類食物芬蘭語的名稱,甚至戶外活動時,我兒子去拾蘋果樹下的蘋果,很自然又跟人說蘋果的芬蘭語,還會用芬蘭語數一二三。芬蘭的幼兒教育沒有統一或標準的課程,六歲以下的學習進程都較慢,主要以遊戲為主,但在遊戲中已學會基本數數字、配對、守規矩等等,對於他們這類不懂芬蘭語的幼童來說,並沒有落後於人的感覺,直至六歲pre-school class時才開始正式上課,學芬蘭語的字母。

上星期幼兒園安排「見家長」環節──其實是老師與我們每年一度評估兒子的成長情況。去年首次見面時,老師第一句便說,「今天我們的目標是評估孩子作為個人以及群體成員的成長情況」──小孩才是主體,重點是檢視這段期間他的成長。我們與老師討論的,那都是很平常的成長評估,例如食飯時有沒有偏食、午睡情況如何、遊戲時最喜歡玩甚麼、與其他小孩相處時怎樣等。至於語文,老師重視的是小孩懂不懂、及會不會表達自己,即使不懂芬蘭語,老師問我們兒子說母語(即廣東話)的情況如何,後來她說覺得兒子無論在幼兒園跌到或不高興也不會表達,建議日後要多鼓勵葉閃表達情感,即使哭也不要緊──我還是第一次見老師說小孩哭是沒問題,因為那是學習表達情感的一環。


「見家長」環節後,我再與香港的長輩說起此事,長輩問我:「老師對孩子的表現還滿意嗎?」我一聽便感到這個問題好奇怪。後來才記起這長輩對我說過,曾有幼稚園老師向她投訴孫女學習學得很慢,又設訴女孩不會做甚麼甚麼。當然我相信這類情況只屬少數,很多香港老師都是很有愛心的。但香港處處都強調起跑線,不是跑死小孩,便是跑死家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