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有傳媒報道教育局有意再度檢討通識科,檢討方向包括是否將通識科由必修改為選修、變為「只修不考」,亦考慮取消1-5**七級評級,改為只設「及格」與「不及格」,引起不少通識教師的憂慮和回應。筆者認為上述改革方向涉及整個高中學制,須從長計議。不過,無可否認通識科是一科較新的學科,本身尚有不少改進的空間,不斷檢討對本科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將透過評論2018年文憑試試題,並提出一些通識科可以檢討的方向。
卷一和卷二清晰分工
今年卷一與過去的分別主要是8分題對考生的要求。卷一作為「資料回應題」,目的為評核考生識別、應用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原則上考生只需要運用試卷所提供的資料,便足夠回應提問,無需額外知識。不過這個出題原則過去沒有完全執行,例如2014年題1c、2015年題2b、2016年題2c和2017年題1c,出題者都要求考生「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論證其立場,考生可以運用一些已有的議題背景知識答題。而2018年題1c要求考生「利用所提供的資料及就你對公民身份的理解」提出支持和反對的理據各一,改變在於:一、不再要求考生對議題有背景知識;二、不需要考生提供完整及立場一致的論述。可以說,今年的卷一才完全是「資料回應題」。
卷二作為「延伸回應題」,要求考生閱讀可引起討論的資料後,運用自己的知識,有系統地說明他們的看法。今年以「留守兒童」、「電動車」和「抗藥性微生物」為題,題a問「因素」或「影響」,題b清一色要求考生論證其同意或不同意的立場,各題的問法相當直接,比較以往「以什麼方式改善」(2017年題3a) 、「持份者之間會有什麼價值衝突」(2016年題1a) 、「如何得以提高」(2016年題3a)、「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2017年題1b) 和「評估成效」(2016年題3b)等多變的題型,今年考生無需斟酌提問用語的意思,可集中精力回應題旨,相信更能反映考生能力。
綜合而言,今年卷一評核考生理解和回應資料的能力,卷二題a評核考生歸因或推論影響的能力,題b評核考生評論的能力,兩卷分工更明確。而且有意識地減少操練題型的需要,用意值得肯定。
背景知識的優勢
雖然試卷的形式日漸成熟,但通識科考試仍有值得檢討之處。筆者在這裡先介紹一件事。早前社交平台Facebook因為涉將用戶資料泄露給英國政治顧問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今年4月Facebook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親自到美國國會山莊出席聽證會,回答參、眾兩院議員提問。聽證會期間有參議員問:「Facebook如何維持營運?用家使用時都不用付款。」「Facebook如何找出廣告的受眾?」等被外界指為「無知」的問題。
堂堂民選參議員,相信我們難以質疑他們的思維能力。連他們都會提出「無知」的問題,很明顯不是思維能力所限,而是背景知識有限。回到通識科試題,今年卷二以「留守兒童」、「電動車」和「抗藥性微生物」為題,資料提供可供作答的內容並不多,換言之考生如曾對相關課題有深入的了解 (例如曾閱讀《中國留守兒童白皮書》、埃森哲(Accenture)
《電動車市場吸引力》研究、衞生防護中心《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考試一定有優勢。相反就算考生本身思維能力很高,如果未曾接觸過相關課題,表現一定會打折扣。
不過,《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卻寫道:「本科考試的重點不在於事實性資料的累積……考試的重點將會放在評估學生的理解和展示思考方法的能力上。」課程文件稱不重視事實資料的累積,但試題卻對考生背景知識有一定要求,到底哪個說法才是正確呢?如果同工們都認同現時的考試方法,課程文件是否值得因應實踐經驗而作出修訂呢?
此外,三年課時有限,教師和學生難以深入了解每一個議題,學生能否在學習中涉獵考試所出的議題而獲得背景知識優勢,個人興趣及運氣就成為重要因素。如何避免依賴個人興趣和運氣而出現的公平性問題,相信值得同工們思考。
電子化考試的可能性
最後,筆者今年有幸在使用讀寫軟件應考的試場監考,學生取得紙本試題後可用讀寫軟件以聲音輸入文字到電腦,同時可用鍵盤輸入法輔助,最後用打印機列印答案交卷。如果列印後考試時間尚未結束,考生還可以用筆在紙上改動答案。整個流程相當暢順。雖然有關安排暫時只適用於特殊學習需要的考生,但在電腦普及的年代,電子教學漸成潮流,電子化考試實在值得推而廣之。芬蘭的入大學試已於2016年開始逐步電子化,明年春季全面實行,相信有關經驗值得當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