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蘇鑰機:報料人、公民記者和專業記者

文章轉載自明報 2015129

上月在本欄談及「誰是記者」,近日又參加了一個新聞研討會,不同持份者對記者身分的看法頗有分別。現時有新聞機構公開表示「你都可以變身做記者」,呼籲市民上傳照片影片,或利用熱線報料。有市民在一些事件現場自稱是記者,同時又全力投入事件當中。究竟記者的定義為何?是否要把記者分類?

記者的身分角色可以有不同理解。從行為而言,所謂記者只是一個人看見某件值得關注的事,把它記錄下來,並向別人發布。這種行為一般由任職於新聞機構的僱員進行,但也可由一般民眾去做。

從職業身分來看,記者是一個工作崗位,受僱於新聞機構。他同時有幾個面向:對老闆和機構是個僱員,在行業內面對同事和行家,與消息來源交往是個提問者,面對受眾是個消息傳遞人。換言之,記者和不同的群體有特定關係,其言行要向機構、訪問者及受眾負責。

近年流行的「公民記者」或「民間記者」,其身分定位引起關注甚至爭議。根據ZelizerAllan(見延伸閱讀)的綜合介紹,公民新聞是一般市民擔當了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參與新聞採訪報道,特別是在危機或災難的瞬間時刻,他們剛巧在事發現場。這些公民記者提供第一身的目擊描述,配以錄音、拍片或錄影,很多時透過網上或社交媒體途徑傳播。

公民新聞的名稱始於2004年的南亞海嘯,當時不少個人的現場報料,補充和豐富了主流新聞傳媒的報道。新聞機構借助業餘人士的幫忙,催生了這種報道形式,又被稱為「草根式新聞」、「開放源頭式新聞」、「參與式新聞」等。之後在世界不同地方發生的危難事件,透過科技之助,都見公民記者的身影。

公民記者有記述行為,沒有受僱關係。他們向別人或新聞機構提供資料或影像,基本上沒有酬勞。他們又可再分為純粹的「報料人」,和有若干經驗的非受薪業餘記者。報料人存在已久,現今更盛行,他們是主流記者的社會耳目,角色簡單,不涉及正規的報道工作。不少新聞機構鼓勵民眾主動報料,甚至按情况有金錢回報。

釐清角色與權責

但現時一些報料人或誤以為自己有更多的新聞角色,自稱為公民記者,甚至希望從而取得主流記者所獲的一些採訪便利,於是便產生誤會爭議。另一方面,公民記者應超越報料人的角色,特別是一些有相當經驗的業餘記者,他們開始受到大家認識,在某些情况下能發揮監察和通報作用。因此我們要在日漸模糊的記者身分中,把他們適當分類,以釐清他們角色與權責。我認為可大致分為報料人、公民記者和專業記者三大類。

專業記者是專任記者,他們受僱於新聞機構,有採訪報道的一些「特權」,同時要遵從新聞專業守則,向公司及受眾負責。在台灣,有些人在大學兼職教書也被稱為教授,於是全職在大學教書的人在名片上標明自己是「專任教授」。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也曾戲言,其機構可能要改名為「香港專業記者協會」。這個正名動作似乎沒有需要,但當中可看到上述不同類型記者之間出現的混淆。

英文中的「記者」(reporter)和「新聞工作者」(journalist)的意義互通,但也有些分別。記者的工作範圍較具體,重點是「記錄」的行為。新聞工作者含義較廣,可包括文字及圖片編輯等其他職責,其重點是正規的「工作」,即全職受僱於新聞機構。所以社會可以有「公民記者」,但不宜有「公民新聞工作者」。

香港記者協會訂明,要成為該會會員並獲發記者證明,申請人須有最少一半收入是來自新聞工作。這個具體的規定,有助辨別誰是專業記者。這個規定顯示,該會認同成為記者的一個條件,是要有受僱的身分,當事人涉及有關新聞的「工作」(雖然也容許同時從事其他工作)。

避免混淆 强調合作

專業記者和公民記者有角色差異,同時有共同點,甚至大家能互動互補。外國流行「合作式新聞」(collaborative journalism),是指由這兩種記者合作採訪。有時由專業記者主導,公民記者加以配合,也有時由後者為骨幹。例如韓國的OhmyNews新聞網站和美國的IndyMedia,均採用開放式新聞報料來源,由民眾提供消息為主。


新聞報料人漸見活躍,公民記者迅速冒起,專業記者角色仍重。在日常的新聞生產流程中,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要看到彼此的不同功能定位,避免不必要的混淆,强調合作的機會和好處,以配合行業的發展和時代的需求。

Monday, January 5, 2015

陳雲:鑑貌辨色,互為因果

文章轉載自AM730 201515

今日選舉議員與元首,看社會名聲與儀表談吐。往昔漢朝選舉官員,也看鄉議、郡望與儀表,然則負責看的不是平民,而是太守,即是地方首長。太守舉薦之後,由朝廷考試。太守也要擔保人才賢良,否則要受處分。這是隋唐科舉之前選任官員之法。

東漢末年,流民遍野,戶籍散亂,鄉議不全,朝廷又在用人之際,鑒別人物成為一時風氣。漢末許劭好品評人物,每月初一之日,品評人物,稱為「月旦評」。許劭評曹操「子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也」,成為一時佳話,也是一語成讖。又評孔融「孔文舉金性太多,木性不足,背陰向陽,雄倬孤立」。漢魏之際,劉邵著《人物志》,詳列鑒別人物之理與法。《人物志九徵》云:「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此乃陰陽五行用於相學之初。

相術始於漢代,後來分開兩途,一曰文士派,二曰江湖派。文士派承襲古人識鑒之法,近代以曾國藩《冰鑑》為集大成。江湖派就是宋之麻衣相法,明之柳莊相法。

合股從商、取錄學生、招攬人才,乃至嫁娶兒女,都須面見,觀人說話是否有條不紊,前文後理是否一致;態度是否老成;應對之心是機巧還是詭詐。曾國藩相術口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言語中。」「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相人,鑑其「言」行舉止,是言先行;可見相人最重要的,「全在言語中」。《冰鑑》與其說是相學,不如說是用人之術。

士大夫縱橫天下,閱人無數,也有失手之處。即使賢良如孔子,也錯識學生。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荀子非相》說,禹跛腳難行,湯半身偏枯,夏桀、殷紂兩位暴君,卻身高貌美,可見觀人之貌,不如觀人之行。然而,世間就是以貌取人,即使今日服務業社會、科技社會,男子追求身高體健,女子不求生育,卻要豐乳肥臀。面相、體相與內在機能無關,頭大未必腦大,腦大未必明智,不過大家面對陌生人,無可依靠,只能鑑貌辨色,才令到江湖術士,有口飯吃。相術失準,便說句「十清一濁」、美中不足之類,胡混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