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9, 2014

沈旭暉:當印度強人遇上中國強人

文章轉載自信報 20145月28

剛當選印度總理的莫迪正式就職,這或是改變世界的一件大事,但本地媒體甚少報道,似乎不少華人對印度這強鄰的關注,及不上歐美日韓,也許還不及埃及和烏克蘭。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推廣「中國夢」、打貪行「新政」、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卻遇上印度強人崛起,足以構成微妙化學效果,得仔細參詳。

莫迪不像國大黨的尼赫魯-甘地家族來自政治世家,也不像其所屬人民黨的前任總理瓦傑柏伊是高種姓「婆羅門」出身,而是來自基層、低種姓茶販之子,在階級森嚴的印度冒起,本身便具劃時代意義。

雖然尼赫魯、甘地夫人等均可被稱為強人,但從莫迪的競選活動可見,以其「人民」背景煽動民粹的能力更強;沒精英政治包袱,打擊敵人的手法或許更狠。莫迪一直被指要對二○○二年造成近千穆斯林死亡的大屠殺負責,他卻一直迴避,甚至連「語言偽術」也拒使用,這在政界頗不尋常。近年印度民間對華態度愈來愈差,北京雖不視印度為主要對手,印度人卻當中國是主要對手,莫迪要是把「基層」與「反華」結合,即使不會即時挑戰中國,也會成為印度民族主義的強心針。

莫迪強調印度教在印度復興的重要角色,這對中國並不陌生,但他嚴苛的個人紀律,卻不是中方打慣交道的那類政客可比。作為獨身主義者,莫迪聲稱終生禁慾,雖曾在家庭安排下盲婚,但結婚三個月後就逃婚,且從沒性行為。這樣經歷,相信甚少華人能理解。

他律己甚嚴,據每天只睡三小時,修心方法就是做瑜伽,這樣一個終身奉獻給印度教的人,無論怎務實,都不可能在文化層面作太大妥協。當中印邊境問題、甚至西藏問題被演繹為文化議題,乃至被借題發揮為衝擊印度文明,莫迪就很難不明確表態。

但印度人壓倒性選擇莫迪,不單是因其出身、宗教與民族情懷,他擔任古吉拉特邦首長期間令經濟起飛才是王牌。有華媒稱古邦在莫迪統治下成為「中國廣州」或「中國深圳」,這些稱號反令人難以理解其獨特之處,還是印度本土學者一針見血,稱莫迪治下的古邦,是整個印度唯一真正實行市場經濟的地方

莫迪雖為虔誠教徒,但對引入外資、讓市場取代傳統制度、減低中央調控等方面較少包袱,加諸外商的限制也不多,主張讓經濟超越政治,因此有西方經濟學家相信,當中國經濟發展放緩、民族主義興起、加緊箝制外商之際,要是印度新領袖能大刀闊斧改革,或令原本流向中國的外資轉流印度。雜誌《福布斯》因此認為,中國才是莫迪當選的「最大輸家」。

莫迪就職典禮邀請了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觀禮,令人意外,主流演繹是他要傳達「包容」訊息,其實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和巴基斯坦進行跨邊界經濟合作,這足以打亂中國經濟部署。筆者認識的印度友人對莫迪上台大多充滿期望,相信他是期待已久的中國對手,問他們信心從何來,原因很簡單,一言以蔽之,「格食格」是也。


Thursday, May 1, 2014

阿群:九龍電車維港橋

文章轉載自阿群帶路2014430

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點解港島有電車,九龍和新界無的?大家又有沒有想過,不少的橋,如三藩市的金門大橋、悉尼的港灣大橋,甚至因戰爭聞名的泰國桂河大橋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標。為甚麼聞名世界的維多利亞港是沒有橋呢?其實,當我們今天想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英國政府在100年前已經想過這些問題了。或許,就是差少少時機,今日香港面貌會完全改寫。

1921年,英政府其實刊登了一個發展藍圖,這個藍圖非常精彩,包括了不少驚人的基建工程。首先,這個藍圖提出了維港大橋。這條維港大橋以中環畢打街為起點,一直延伸至今日的尖沙嘴廣東道,供汽車、電車、人力車及行人使用,是一條四合一的大橋。當時,英政府選在尖沙咀有其特別的原因。原來,尖沙咀火車站在1916年完成,成為歐亞鐵路的終點站。在那時,香港的中心在中環,過海的方法只有天星小輪。因此,這條維港大橋方便世界各地的商人去港島中環談生意。
  
電車行跨海大橋,觀賞維港兩岸景色,今日看來好像挺浪漫。其實,香港電車公司一早已打算在九龍建電車,甚至在1897年政府都授權電車公司在九龍鋪電車路軌。當時電車公司擬定的電車區域,有尖沙嘴、油麻地、何文田、旺角及大角咀,可見都相當完滿。不過,可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或辛亥革的緣故,九龍電車計劃1910年左右被政府擱置。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戰爭完結數年,政府打算興建維港大橋,重提用電車路軌連接九龍與港島。

當時電車公司計劃在彌敦道及太子道(當時叫英王子道)交界建電車總站,位置大概是今日的太子地鐵站。電車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彌敦道直接出尖沙咀,乘客經維港大橋,連接港島的電車路線,或乘搭天星小輪過海;另一條是則經「啟德濱」,然後沿海去尖沙嘴。

「啟德濱」其實是20世紀初何啟與區德在舊機場附近的一個住宅發展的項目。他們在九龍灣填海,位置大概是今日舊機場。填出來的土地,稱為「啟德濱」,其實,何啟在1914年已經死了,只是區德重情義,用地方來紀念好友。

不過,1920年代的香港其實相當動蕩,既發生了三次大罷工,如1922年海員大罷工、19251926年省港大罷工,全球經濟又進入大衰退,如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政治動蕩及經濟蕭條打擊了政府的規劃及商人的發展。最後,何啟及區德的「啟德濱」住宅銷情極差,項目發展失敗。政府最後也決定擱置了這個維港大橋及九龍電車計劃。

阿群每次去尖沙嘴都愛到海傍走走,儘管聽到的都是普通話,但看到維港景色真的百看不厭。維港有橋會不會更美呢?阿群不知道。反正歷史無如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