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3, 2014

庫斯克:第五權你也有份

文章轉載自庫斯克網誌2014222

之前談過第四權的重要性(連結),今次談「第五權」。第五權概念由Ignacio Ramonet提出,那是指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以及獨立的傳媒這「第四權」以外對政府的監督。

即使是三權分立的政府,也很難避免出現濫權瀆職等問題,傳媒作為第四權,因為管理層與當權者關係千絲萬縷,很多時候也未能完善的監察政府運作。自從互聯網興起,網民能透過高度開放的網上平台,做到不受任何權力的操控,更有效地監察政府運作,行使四權之外的「第五權」。

現在的互聯網處於所謂Web 2.0時代,即是大量用戶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例如大家的貼圖、貼文、留言等)在不同平台上高速流通、互為作用。社交媒體(尤其是Facebook)、網誌、Youtube、各大討論區、網絡媒體等平台上有大量的資訊流通,當中不乏一般平民對社會事件的第一手資料,也有不少有見地的意見。那些具有新聞或參考價值的資訊,會吸引大量的用戶回應、按讚、分享,結果一些具爆炸性的事件,會像瘟疫一樣突破政府和主流媒體的封鎖,甚至擴散至全世界。近年較為人熟悉與第五權有關的事件包括:

鄧玉嬌案(2009

按摩院服務員鄧玉嬌懷疑因為被官員性侵犯時自衛殺人,網民質疑審訊過程不公,引發全國網民關注,甚至有人組織調查團前往當地。事件驚動中央政府,結果被判「免除處罰」。

北非茉莉花革命(2011)

北非國家突尼西亞一名小販因為多次被充公財物,忿而自殺,事件在互聯網迅速發酵,引發全國抗議,導致專制政權倒台。這場和平革命蔓延同是北非國家的利比亞和埃及,民眾推翻了執政數十年的獨裁政府。

反國民教育運動(2012)

特區政府硬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起初民間的反對聲音未對政府造成壓力,直至受政府資助的國民教育機構委託浸大出版的《中國模式》教學手冊出版,手冊的副本在網上迅速流傳,加上親建制教育團體在公眾論壇失言的片段在網上廣泛流傳,民意才迅速發酵,令市民開始注意課程文件裡面有問題的細節。反對國教的團體在Facebook進行組織及動員,發動大批市民遊行及包圍政總,最後迫使政府擱置推行課程。

從上述事件可見,一些容易引起公眾關注的訊息可以透過網絡高速流傳,民意迅速發酵,引發在現實世界的抗爭行動,這就是第五權的威力。不過,第五權也有其局限和弱點。

第五權的主要局限是網民不像全職記者般可以作調查式報導,很多時候訊息來源要靠第一手見聞(例如用手機拍下意外場面)、業界泄密、轉載主流媒體,其揭發政府和官員秘密的能力往往比主流媒體弱。另外,近年所謂的「五毛」(網絡打手)愈來愈活躍,令網上的資訊真偽愈來愈難判斷。弱點方面,網上世界資訊紛飛,網民對訊息的反應來得太快,很容易會被不全面的訊息誤導,也很容易滋生民粹式民意、網絡審判等問題。當我們頌揚第五權的力量的時候,不可不留意這些問題,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戴耀廷:新聞自由與法治民主

文章轉載自明報2014222

新聞自由與法治及民主之間的關係是互為依靠的。

法治不止於公民要守法,更在於以法限權,限制行使公權力的政府機構。除了透過獨立的司法機關去監督行政部門及官員依法施行管治外,獨立、自主和公正的新聞媒體亦是非常重要的限權機制。司法程序需時及法律費用昂貴,很多人根本不能承擔得到,故即使受到一些不公義及不合法的對待,很多時候都難以依靠司法渠道去挑戰行政部門。獨立、自主及公正的新聞媒體,透過努力查證真相的新聞工作者,讓不公義及不合法的政府行為可暴露於公眾之前,補足這些體制內的限權機制的不足。新聞自由就是這種社會限權機制的重要保障。

民主選舉讓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們的政治領袖代表他們行使公權力管理社會。當公民行使他們的普及和平等的選舉權時,通過選舉表達他們的自由意志作出選擇時,那是假設了公民能有充足及正確的資料去判斷各候選人是否適合出任這些公職。若現任的議員及官員要爭取連任,他們因手握公權,在資訊發放上必有先天的優勢。公民若不能透過獨立、自主及公正的新聞媒體的報道去掌握他們的工作成效及道德操守,那會令選舉不能是真正公平的。沒有新聞自由,公民就難以掌握這些基本資料在選舉中作出理性的選擇。新聞自由為民主普選建立起穩固的基礎。

新聞自由也需要法治及民主制度去保護。新聞自由是一項基本的人權,公義就是要確保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受到保障。法治下的法律要限權,而限權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要達義。有了達義的法治,新聞自由才能得到穩固的保障。在民主制度下,政府需要定期得到公民的授權才能繼續執政,那會令政府不能不慎重考慮公民的訴求。新聞自由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政府自然不敢貿貿然侵害新聞自由,更不敢像現在般粗暴地干預新聞自由了。


沒有新聞自由,法治和民主都不容易建立起來及維持得到。沒有法治和民主,新聞自由也不可能受到保障,不受侵害。

Saturday, February 22, 2014

區家麟:有種運氣, 叫選對了父母

文章轉載自潮池2014221

一位兒時好友,往日見面聚舊,常會盯著我,搖搖頭,嘆口氣說:你真好運。

他覺得我好運,大概是一同成長時,看著我讀書成績不錯、考入心儀大學、工作順遂、達成浪遊世界的夢想;人到中年,辭去長工,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死好命!

多謝這位朋友,他的嘆氣,他的眼神,令我常常思考「運氣」這回事。

以往,我不承認自己好運,相信「運氣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自問付出萬分努力,裝備自己,每一步深思熟慮,早有部署,抓緊運氣。

我知錯了,運氣當然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沒有這般簡單。

對,運氣稍縱即逝,要裝備好自己才能捉緊,這叫謀事在人;但抓緊運氣後,不一定得償所願,努力可能白費,這叫成事在天。故新年祝語,我習慣說這句繞口的話:希望每個人的努力,都得到回報。努力不一定有回報,需要點運氣。

再細看,更發現自己錯得要命。

運氣不單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運氣,是留給選對了父母的人。我成長的年代,社會階層差距小,機會較均等。今天,起跑線上的優勢是世襲的、社會網絡的關係多是繼承父母的、你擁有運氣的多寡是遺傳的。這就是怨氣衝天的來由。

記者生涯,見識或採訪過不少富二代、富三代。他們的共通點,是出身名牌大學,繼承父母一輩的社交及生意網絡,身家與學識皆豐厚。

不要仇富,大富之家,有能量為社會做很多事。最近所見,不少社會企業家、文化藝術先行者,都是富人之後。他們在外國讀書,見過世面,配合家財、人際網絡與營商經驗,加上無後顧之憂,往往可以創新嘗試,殺出血路,締造一番新景象。

不過,這世界也充斥另一種上等人。父輩留下來的錢權關係網,實在美妙;當然,有家底,不一定活得快樂,但最少他們不需太努力,就能得權貴垂青,捐一點錢,續坐高位,繼續搭建自己的舞台。在香港,他們還享有政治特權,有些是體育沙皇,有些是青年才俊;特首選舉,他們是人上人,政治權力不成比例地高。

這種人,愛說商家貢獻大,愛吹噓自己見識廣,給他們特權才算「均衡參與」,有錢人擁更多政治權力才算「公平」。不幸地,這些不要臉地維護自己特權的富二代,往往不見得一生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他們最正確的舉動,是選對了父親。


Tuesday, February 18, 2014

孔誥峰:什麼是中國人?

文章轉載自明報2014217

前一陣子,一位女星針對大家不滿自由行湧港衝擊本地民情風俗,說「大家都是中國人」,所以應該包容。 有人甚至念出「內地香港同祖共宗」的神秘宗法咒語來企圖消融港中矛盾。但什麼是中國人?什麼是國家民族?這些恐怕是近年本土爭論的雙方比較少深思的。

前一陣子英國歷史學泰斗Eric Hobsbawm辭世,很多朋友都提起他的經典《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指出歐洲19世紀興起的國家民族身分,乃由民族主義者想像建構而來,當中沒有任何固定不變的基礎。國族由想像而來,但想像的標準可以是什麼?現代中華民族想像的建構,又是怎樣從清帝國崩解後的瓦礫中冒起的?

公民民族主義與種族民族主義的起源

要解答第一個問題,歷史社會學家Rogers Brubaker 的《Citizenship and Nationhood in France and Germany》,必不可少。Brubaker認為,歐洲在告別皇權之後兩種界定國民身分的主要原則,乃是以出生地為基礎的屬地主義(Jus Soli)原則——即在一國疆域內出生,或在疆域內居留一定年期、融入該地主流文化,便能獲國民身分;和以血脈為基礎的血統主義(Jus Sanguinis)原則——即以父母血統決定國民身分。

19世紀法國與德國國民身分的形成,乃是這兩種原則的典型。法國在大革命之後,國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俗世價值,即「自由、平等、博愛」作為界定法國國民的標準。任何生於法國土地,或是移居法國並認同這一普世價值者,均可成為法國人。這便是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的原型。

同時期德語精英的民族主義運動,嘗試將分散於歐洲各處的德語社群聚合起來,建構統一的新民族國家。在此脈絡下,德國民族主義者即發展出以血統為標準的種族民族主義(racial nationalism)觀:只要父母是德國人,無論你生在何方,都是德國人;反之,若父母不是德國人,就算你生在德國境內,也不是德國人。

19世紀末,部分德國知識分子企圖建立一個比較開放的、以文化為標準的德國認同,即不論血緣,只要同化成講德語和信奉新教,便能成為德國人。但當時很多波蘭農民移居到德國東部,在政府與民間的多番嘗試下,仍堅持講波語和維持天主教信仰,結果導致德國知識精英(包括現代社會學之父韋伯)放棄同化東部移民,甚至支持驅趕波蘭移民,回到以血緣定義身分的封閉民族認同。德國的民族主義不斷倒向純淨血統的神話,最終引致納粹的雅利安人理論,其餘的已是歷史。

從大漢排滿到五族共和

中國在20世紀出現的民族主義,其對中國的界定,一直在公民民族主義與種族民族主義之間搖擺。19世紀末20世紀初首批受西方思潮影響、試圖建構現代中國國民認同的革命分子如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並與信奉反清復明的地下會黨緊密合作。他們建構出來的中國觀,基本上是一種大漢族的排滿意識。這種漢中心的種族民族主義,造成辛亥革命成功後,全國各地出現漢人屠殺滿人的事件。這些悲劇當然已被官方史掩蓋起來。

但將中國人等同漢人,令民國早期的政治精英無法理直氣壯地繼承包括東北、蒙古、西藏、新疆等非漢人地區的清帝國版圖。因此在革命成功後,民族主義者皆從漢中心的種族民族主義,轉向五族共和的主張。但怎樣將漢滿蒙回藏講成同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成了一個論述上的難題。於是國民黨提出了血統歸一的種族民族主義神話,虛構出一個血緣單一的中華民族。蔣介石在1943年發表的《中國之命運》,即在第一章「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中,表明中華民族乃是一個大宗族,少數民族都是通過與漢族進行「累世的婚姻」而成為「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

當時中共將蔣的這種以血脈宗族界定中華民族的觀念批判為封建法西斯。而中共則模仿蘇聯的民族理論,建構出各民族人民平等自由地聯合成新中國、共同從帝國主義與封建壓迫解放出來的公民民族主義觀。毛澤東在1945年《論聯合政府》中,即承諾「幫助各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解放和發展,並成立維護群眾利益的少數民族自己的軍隊。他們的言語、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應被尊重」。毛澤東的這個承諾十分開明進步。至於這位20世紀走數王後來怎樣走數,已是眾所周知。

飄忽不定的中國認同

到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官方揚棄左翼革命的公民民族主義論述。各地爭相復興民國時期的種族民族主義觀,重新抬出「炎黃子孫」的概念,甚至大搞黃帝崇拜。這種以追溯至遠古的神秘血緣定義中國人的觀念,對於香港很多開口閉口「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大中華主義者來說,好像十分理所當然。但這種種族民族主義,就算在中國官方,也不是沒有爭議。例如常常在民族問題上為政府出謀獻策的北大教授馬戎,便曾提醒:

少數族群中有不少人認為歷史上的「炎黃」只是中原漢人的祖先,其他少數族群另有自己的祖先……有些少數民族的古代傳說以其他動物為自己群體的圖騰,並不承認自己是「龍的傳人」。所以把漢人以「炎黃」為祖先的觀念有心或無心地擴大到等同於「中華民族」祖先的範圍,稱之為「中華共祖」、「華夏共祖」是非常不妥的。以各級政府出面官方舉辦對「黃帝」、「炎帝」、孔子等的大規模祭祀活動,也許是無知或是無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體現出漢人民族主義的狹隘性,十分不妥而且客觀效果不好……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鞏固和發展也會造成損害。

由此可見,1911年之後百多年來,如何定義中國人,仍是爭論不休的題目。若再加入美國、新加坡等地的海外華人一併考慮,問題便變得更為複雜。下次有人再以「大家都是中國人」召喚你我時,我們不妨帶引對方進入一場思辨之旅,反問:什麼是中國人?你搞清楚怎樣界定中國人了嗎?至少我們也可以用港女的氣勢回應:「你自己仲有咁多嘢未搞清楚,咪嚟煩我啦!」

作者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延伸閱讀

Rogers Brubaker 1992, Citizenship and Nationhood in France and German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馬戎 2010,〈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與「黃帝崇拜」的族群狹隘性〉,《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2

Monday, February 17, 2014

沈旭暉:精英共識政治的終結:全球「本土主義」興起之謎

文章轉載自信報2014217

二十多年前,冷戰終結,「全球化」一度成了「潮語」,似能解答一切,世界也彷彿步進大同,再無國族疆界,只有普世大愛,最社會主義的理想,通過最資本主義的方式,快將實現。

諷刺的是,在過去數年,趨勢卻剛好相反。不少看似互不相干、主張限制外來者的本土主義分別興起,像以往相對「包容」的瑞士通過限制新移民的公投,有排外政綱的政黨在平和的北歐國家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紛紛崛起,獨立公投亦將在蘇格蘭舉行。這波全球化時代的本土思潮,和舊有由國家鼓動的愛國主義、政客宣傳的民族主義都不盡相同,我們可借用美國評論員Leonard Zeskind 二○○五年發明的名詞,稱之為「新本土主義」(New Nativism)。無論對其是否認同,我們必須明白這不是個別事件,而是一個結構性現象。但這個「結構」是什麼?

近日新加坡鄭永年教授發表文章《21世紀的政治秩序與危機》,雖然探討對象是世界整體秩序的失衡、特別是亞洲面對的管治危機,但用來解釋上述問題,也有相當啟發性。在鄭文基礎上,筆者嘗試分享一些延伸思考,以略述全球本土主義興起的六個原因:

一、鄭教授認為,全球化經濟體系令各地政府的自主權弱化,愈來愈受外來資本影響,傾向商界利益。進一步分析:即使部分外資無意干預本地政治,也會通過房地產一類投資,或其他跨境貿易圖利。無論是投資銀行還是水貨客,特別是和本地社會缺乏互動的,都會被視為影響本土民生的寄生者。

二、鄭教授認為,全球化產業以金融、資訊科技為新貴,缺乏實業,卻能隨時抽走資本,比工業時代更導致貧富懸殊,令原來產生「共識政治」、立足本地的中產階級失去影響力。進一步分析:這些中產部分下流到底層,喪失尊嚴,追本溯源,也出現排外情緒;另一些則轉型為全球化精英,與本土距離愈來越遠,進一步失去本土中產原有的穩定功能。

三、鄭教授認為,全球化人口流動令不同階層都面對外來者挑戰,表現突出的新移民不滿對待,亦要爭權。進一步分析:各地引入新移民或外勞,自有其經濟原因,但一般群眾不一定得到好處、有時「滴漏效應」根本不存在,卻能親身體驗箇中不便,令本土運動特別得到基層支持。另一方面,當代新移民維繫和母體的聯繫、或不斷流動,都比從前容易得多,往往沒有誘因落地、融入當地,卻懂得利用外來資源提升在新社會的權力,也令矛盾激化。

四、鄭教授認為,全球化民主令政府被民眾要求保護本土、增加福利的壓力愈來愈大,但這和全球化經濟體系的設定卻背道而馳。進一步分析:由於各國政府在民意壓力下,承諾的福利愈來愈多,亦容易被拿來和其他政府比較,面對經濟危機時,只要削減福利,本土思潮更容易成為主流思想。

五、鄭教授認為,全球化資訊革命令一般人真正能掌握自己的權利,弱化原來的精英共識政治。進一步分析:資訊革命已大幅度降低走入精英階層的門檻,無論是專業界別的親建制精英、還是學院派的反建制精英,都失去一般群眾尊重,也令原來一度成為精英共識的「普世思維」被推倒重構。

六、鄭教授認為,互聯網令社會動員方式產生質變,人人都爭取到議題設定權。進一步分析:關鍵是實時(real-time)資訊發放的智能手機產生後,原來居於權力最底層的群眾,已通過自己的最大優勢:時間,打破了精英對大眾媒體的壟斷,而這卻是最難從全球化直接受惠、對外來影響最不滿的一群。

樂觀主義者認為,上述種種不過是陣痛,「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最終世界還是會大同。


理論上,也許是的,但「最終」假如是一千年後,陣痛就不止是陣痛了,只爭朝夕的一代,卻會發現在可見將來,各地本土主義必能維持相當實力,就算走到世界哪角落,都一樣。

Friday, February 7, 2014

藍弋丰:芬蘭式裁員:看看Nokia如何照顧待走路員工?

文章轉載自科技新報201426

Nokia 曾是芬蘭的驕傲,更是芬蘭經濟支柱之一,2000 年時,Nokia 的營業利益達 80 億歐元,佔了芬蘭 GDP 4%,不過隨著 Nokia 在智慧型手機潮流中江河日下,2011 年降到了剩下芬蘭 GDP 0.5%,最後更淪落到將手機業務和部分專利組合以 74 億美元賣給微軟的下場。
  
而在此過程中,Nokia 也免不了裁員的陣痛, 2012 年以前,Nokia 都是芬蘭最大的雇主,2000 年時,Nokia 在芬蘭有 2 4,000 名員工,到 2013 年年底,只剩下 1 萬零 600 名員工。若再加上芬蘭以外的員工,人數就更驚人了。

那麼 Nokia 是怎麼對待這些員工呢?

就在裁員的決定一開始,Nokia 從董事長到資深主管們,就開始規劃轉職銜接計劃(Bridge programme),他們認為,要對離職的員工,做到職業道德上的最大照顧,而非只達到法律上的最低標準。

轉職銜接計劃適用於 1 8,000 Nokia 全球裁員員工,幫助他們找到新的工作,包括為了幫助他們轉職到全新工作所提供的教育訓練,以及如果員工打算創業,則協助他們成立新創事業。如電視錄影及分享 AppTellyo 就得到 Nokia 投資 2 5,000 歐元。

在芬蘭,轉職銜接計劃幫助了 5,000 名員工,並協助成立 400 家新創事業。許多 Nokia 專業人員,產生無數新創事業,如開發 App 遊戲《部落戰爭》(Clash of Clans)的 Supercell,也是前 Nokia 員工所創辦。

除了投資以外,Nokia 也授權員工 Nokia 的技術專利,如新創事業 PulseOn 就取用了 Nokia 的運動脈搏測量技術,5 個股東中有4個是前 Nokia 員工,而 Nokia 不但投資數萬歐元,還幫助新公司取得銀行貸款,這筆資金讓 PulseOn 撐過了前 10 個月的草創時期,之後獲得創投的投資,規模擴大到 13 人,將於今年推出產品。

甚至若 Nokia 已不需要的部分,如 MeeGo 作業系統,則直接由員工帶去創業,為它開創新機會。MeeGo 由前 Nokia 員工創立的新創公司 Jolla Mobile 取用其中的元素後,改寫為 Sailfish 手機作業系統。Nokia 大可拒絕授權,或是要員工簽下競業禁止條款,就可活生生的扼殺 MeeGo 新應用,但是 Nokia 卻是鼓勵而非阻止。

Nokia的人才與轉職資助,使得芬蘭新創企業百花齊放,不僅沒有讓芬蘭因為 Nokia 倒下而「亡國」,許多芬蘭人反而認為 Nokia 的衰退,使得芬蘭經濟結構更為健全,由眾多新創公司簇擁,不再只依賴 Nokia 單一支柱。

Nokia 的裁員方式,更成為「芬蘭作風」的典範,Nokia 過去以經營上的成功成為芬蘭驕傲,現在雖然衰退,對待離職員工的高規格待遇,闡揚了芬蘭人道精神,一樣是芬蘭的驕傲;過去 Nokia 本身是芬蘭經濟支柱,如今化為數百新創企業,一樣支持著芬蘭的永續發展。


雖然 Nokia 強調,這個轉職銜接計劃,第一要務,是要照顧離職員工個人的利益,第二要務,是善盡對社會的責任,至於公司的利益,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但是,誰說這樣的作風,最後許多有形無形利益,不會回歸到 Nokia 身上呢?

Thursday, February 6, 2014

盧日高:合約教席的由來

文章轉載自香港獨立媒體201425

現任教育局長吳克儉先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而他自我介紹時往往說自己是人力資源管理出身,大概八十年代開始的工作經驗形成他清晰的自我定位。人力資源管理目的是有效地發揮員工最大生產力,最老套的方法之一,是增加人均工作量、維持員工勉強接受的工資、延長工時,將員工的精力壓榨殆盡,若然員工捱不住就另請一個願意賣命的。以上方法當然早已過時,越來越多企業發現對於講求專業和創造力的工作崗位,增加員工對工作的歸屬感、提升士氣、減低對工作的不滿和尊重員工意見,發揮的生產力往往比苛刻和節儉更高。希望吳克儉局長八十年代任職人力資源至今,時刻與時並進,理解一下過時的班師比以及泛濫的合約制對教師工作造成的惡劣影響。

在過去的大學預科制度裡,《資助則例》訂明中六和中七級的班師比是1:2.3,四班預科班可獲超過九位教師照顧,學校有較足夠的人手應付公開試的教學工作、學生的升學及就業輔導(所謂「生涯規劃」)2009年開始推行新高中課程後,教師應付公開試教學面對更大的學習差異,升學及就業輔導配合不同程度的學生而變得更多元化,還要兼顧校本評核、安排其他學習經歷、報價招標、自評、外評、帶遊學團等工作等。可是《資助則例》的班師比卻不是12.3,而是12。工作量在增加,而人手卻沒有相應增加,不知這是否當今還應採用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學校開設合約職位的「財技」

教師編制人手先天不足,工作量接近爆煲。教育局不全盤檢討教師編制,反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不同時期發放一筆過撥款和恆常津貼給學校,由學校自行決定使用方法。雖說是恆常津貼,但金額可能有變動,學校不能視之等同編制人手,以長約聘請教師。而學校運用撥款最通常的方法,就是聘請合約教師舒緩人手不足。合約文憑教師(CM) 、學位教師(GM)、助理教師(AT) 及教學助理(TA) 等短期職位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以下,筆者將簡介典型公營中學(官立、津貼、資助)幾種合約教席的由來。

一、學校發展津貼(CEG)

2000/01年度開始,配合教育改革的推行,學校可按班數恆常獲發「學校發展津貼」以減輕教師工作量。2013/14年度,一所24班的中學可獲發約五十三萬的現金津貼[註一] 約等於1.1名學位教師(GM)中點薪金(26) [註二] 有些學校會用這筆撥款聘請兩名新入職的文憑教師(CM) [註三] 筆者在網上搜尋得一所官立中學的例子,該學校用這筆津貼開設三名教學助理(TA) 職位。


二、高中課程支援津貼(SSCSG)

2009/10年開始,教育局為每所中學恆常發放「高中課程支援津貼」,金額相等於每新高中班0.1名學位教師的中點薪金。這筆津貼原意是讓學校聘請通識科教師,但由於教育局不願意限制學校運用這筆撥款的方法,所以現時多數學校按校情需要請不同學科的教師。一所高中每級五班的中學可以獲發1.5GM中點薪金的津貼。以下從網上搜尋得一所中學例子,這間中學將1.5GM位分拆成3個全職職位。


三、整合代課教師津貼(TRG)

這項津貼原意是學校有教師請少於30日病假,不用額外行政程序便有現金聘請代課教師,實際金額不大。但這項津貼另外容許學校凍結10%職位,申領現金津貼靈活運用。一所中學凍結兩個編制內的高級學位教師(SGM)職位,金額足以聘請五名新入職CM,換言之編制以外創造了三個合約教席,背後代價是兩名GM無機會升職。

四、小數位職位現金津貼(FPCG)

現時小學和初中的班師比不是整數。例如初中的班師比為1:1.7,如果計算教師人手出現小數位,學校不能當整數計算請教師。教育局會以GM中位薪金發放現金津貼。以下是網上搜尋得一所津貼中學將0.5GM的金額變成一個CM職位的例子。由於出現赤字,學校需要從其他撥款補貼。


五、學習支援津貼(LSGSS)

學校取錄每名有特殊學習需要(SEN) 學生每年可獲發10000元津貼,[註四] 由學校決定購買外間服務或聘請人手。假如一間中學的SEN學生不多,津貼額未必足夠開設教席。但當學校的SEN學生甚多,學校人手嚴重應付不足的情況下,有學校情願將足夠開設兩個CM職位的津貼,變成開設四個月薪大約一萬三千元的助理教師,以舒緩工作量。

問題成因就是班師比不足

以上五項津貼都是教育局的恆常津貼,我們看見學校如何運用不同的「財技」創造合約教學職位。筆者曾聽聞有學校憑以上津貼開設七個CM、四個AT和三個TA合約職位,任職的都是有為的年輕大學畢業生,有志投身教育工作,但沒有常額教師離職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每年續約。這種年輕教師拼命工作卻無法獲得穩定職位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教育局多年來漠視學校編制人手不足的情況,只以津貼形式「止咳」,一則未能解決前線教師工作量大的問題,二則製造大量工作不穩定的合約教師,導致現時教師工時長、士氣低落。敢問吳克儉局長,這到底是哪門子的人力資源管理哲學?

20141月,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林大輝和葉建源議員安排前線中學教師與吳局長會面,會上有教師要求局長籍中學縮班危機檢討班師比例,長遠改善教育生態,成就優質教育。局長拒絕正面回應,但透露教育統籌會將在二月會議討論有關問題。不論吳局長是否又在耍太極,起碼我們知道下一步行動的對象了。

註一:「學校發展津貼」計算方法。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sch-admin/fin-management/subsidy-info/ref-capacity-enhancement-grant/calculation%20of%20ceg_c.pdf
註二:學位教師中點薪金是第26點,金額可參考「官立、資助學校教師薪級表」。http://www.hkptu.org/_right/payscale/payscale2012apr.pdf 
註三:新入職文憑教師薪級是第14點,金額可參考「官立、資助學校教師薪級表」。http://www.hkptu.org/_right/payscale/payscale2012apr.pdf
註四:詳見筆者另文。http://www.inmediahk.net/sen


作者盧日高,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